
拿到体检报告后,很多人看到空腹血糖指标正常,就认为自己血糖正常的,因而不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量,然而并非所有糖友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我们更要警惕“悄无声息”的糖尿病。
1.监测血糖
我们要注意监测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空腹血糖化验单来就诊,让他验餐后2小时血糖,他认为餐后血糖不准,甚至有糖尿病患者,病史10余年,从来没有查过餐后血糖。其实,对于亚洲人群来说,餐后血糖较空腹血糖更重要。许多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已经大于11.1mmol/l,如果单纯检查空腹血糖,会漏诊许多糖尿病,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所以建议大家体检时要进行糖耐量试验检查,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及服用75g无水葡萄糖粉(或100g馒头)2小时后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这样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治疗。
2.合理饮食
在我国,许多人习惯早餐、晚餐喝粥,其实这样的饮食结构很不合理。稀饭、粥、煮烂的面条升糖指数均较高,可以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所以三餐应该合理搭配淀粉、蛋白质、脂肪以及蔬菜、水果。另外有些人理念上存在误区,认为粗粮可以多吃,实际上粗粮虽然比精细米、面升糖指数低,但也含有淀粉,进食大量粗粮也会升高血糖,所以,进食粗粮也要控制总量。
3.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从而消耗身体多余的能量,改善血糖。运动后的每分钟合适心率为170-年龄,每周5次以上,每次半小时以上。
4.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及时、准确地使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5.糖尿病教育与心理疗法
糖尿病患者应该主动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多咨询专业医生,以战略上藐视和战术上重视的心态对待糖尿病。不要怨天尤人,或病急乱投医,切忌听信宣称“治愈糖尿病”的保健品广告,受骗上当,延误病情。
上一篇: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冬天如何保持血压稳定?
下一篇:老年友善医院《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