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是一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早期康复的干预,可以避免“少动”造成的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压疮和肺炎等加重病情的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以避免不适当的活动造成的关节损伤。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即可开始配合康复治疗,越早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越好。
及时、科学的康复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和自理能力,少走弯路,加速恢复的进程,走出康复治疗误区有重要意义。
误区一: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根本区别。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方法。
误区二: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自以为是,后果很严重)
康复训练必须经过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指导,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具体的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动作的训练。比如很多患者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问题,就是自己随意训练所致。所以千万不要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地进行康复治疗。
误区三:用力过度造成关节损伤(方法错误,造成新伤)
患者家属或没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希望其早日恢复运动功能而贸然在其患侧肢体不能主动做各种运动时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就极易造成患者软组织损伤,甚至关节脱位和骨折。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损伤后外表看不到红肿和淤血等现象,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这种损伤常出现于肩关节和髋关节。
误区四:反复练习导致痉挛加重(徒劳无功,百害无一利)
很多患者知道康复的重要性,也很刻苦锻炼,但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对,只会徒劳无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瘫患者患侧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此时如果练习用力抓握,会使患侧上肢屈肌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阻碍。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误区五:只要被动地接受康复治疗,功能就会恢复。
早期患者瘫痪的肢体无法进行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可以防止或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预防关节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研究显示,主动训练的程度越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患肢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就越好,所以被动训练不可能取代主动训练。
误区六:活动越多越好。
盲目的过多活动造成很多错误动作的出现和错误习惯的固定。不仅会使瘫痪肢体肌肉痉挛逐渐加重,使后续康复的困难大增;还会造成非瘫痪侧的过度劳损,出现运动损伤。一般来说,病人运动锻炼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劳逸结合等原则,把握好运动量和强度才好。
误区七:重肢体功能康复,轻其他功能。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治疗时,往往最希望恢复的是行走功能、手的功能,会忽略言语功能、认知功能、吞咽功能、抑郁焦虑、感觉功能等的康复。事实上这些被患者忽略的功能非常重要,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回归社会。
误区八: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没有效果。
对3个月以上再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脑卒中后遗症期)也有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方法正确。国外报告,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恢复进程逐渐减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持续到损伤后1年或2年,甚至有研究证实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之后5年以上。国内也有报告,一组平均病程11个月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从未接受过康复治疗指导,被“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所困扰,通过康复治疗性“矫正”,使运动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因此,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是有必要的。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只有消除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误区,才能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脑卒中康复结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脑卒中发生的部位和病灶大小;其次是患者主动参与配合康复治疗的程度;最后是康复专业机构和人员所提供的康复服务水平,尤其是早期康复的介入水平,可以为后期的康复创造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为了脑卒中患者的早日康复,让我们共同努力!
针灸康复科 张舒
上一篇: 医 讯
下一篇:用爱心帮助留守儿童和“情绪”做朋友